侯贵卿:科学家一不留神“玩”成了艺术家

2018-11-04 13:47 半岛网-半岛+阅读 (22524) 扫描到手机

文/图 半岛记者 宋总业

他是一位科班出身的从事海洋地质研究30多年的科研工作者,海洋地质学核心期刊的执行主编,科研成果丰硕;他爱好广泛,文艺体育、吹拉弹唱样样精通,由于他天生好学的性格使然,从上世纪80年代末又自学起了书法篆刻,按他的话说“就是觉得好玩儿”。可是,在繁重的科研工作之余,本是作为休闲娱乐的业余爱好,一不留神就让他“玩”进了全国中青年书法作品展、全国篆刻艺术作品展、西泠印社国际书法篆刻作品展、全国书画艺术优秀作品展……多项展事。他就是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研究员侯贵卿,侯教授。

兴趣为师,一路自学

初见侯教授,给人的直观感受是饱学之士的温文尔雅,继而一搭腔又会感受到胶东汉子的那份热情直爽,和他对坐畅谈如好友久别重逢一般。于是,一个午后一壶茶,侯教授的“玩家”人生在谈笑间折服了记者。

侯教授1958年出生,海阳人,姊妹兄弟4个,姐姐早早嫁人,是当地有名的乡村教师,哥哥初中毕业不久即参军离家。因为父亲在解放前的孟良崮战役中受伤致残,失去了劳动能力,弟弟又年幼,于是他从小就下地干起农活,协助母亲挑起了生活的重担。

到了上学的年龄,他的小学、初中、高中正赶上1966年到1976年那个“轰轰烈烈”的特殊年代。但他凭着过人的悟性、聪颖和努力,以优异成绩考上初中,在初中他几乎包揽了数理所有“第一”,并以全乡第一名的成绩考上高中,1977年恢复高考,又几乎完全通过自学,以全乡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考入了中国石油大学。

说起自己的学习经历,侯教授笑言,自己16岁上高中时占了三个之“最”:1米45的个子最矮、76斤的体重最轻、第一的成绩学习最好。但正儿八经上了一个多月的课就遇上了“开门办学”,从此数学课就是拿着平板仪或水准仪搞实地测量;物理课就学“三机一泵”——柴油机、电动机、拖拉机和水泵,整天拆了装、装了拆……几乎都是在玩。在那个时候老师也不会踏踏实实地教,学生更不会认认真真地学,所学全凭着自己的兴趣爱好。一本从数学老师那借来的《趣味数学》被他捧在手里,从头至尾不知翻了多少遍。更是和语文老师“不打不成交”,从开学的第一次课上争执该如何归纳段落大意,最终成了朋友。临毕业前,这位朋友老师赠送他一方自己刻制的小印章留念,也正是这枚小小的印章,成了他日后学习篆刻的启蒙。

所谓穷则思变,苦生灵感。侯教授自学能力强,动手能力也强。曾经看到村里有人吹笛子受欢迎,他感兴趣,觉得好玩,就照样子动手做根笛子,再买上一本简易教程自学,很快就能在十里八乡登台献艺;毕业后参加工作,闲暇时吹口琴、拉二胡、打扬琴,都是在“好玩”心理的驱动下,自学而成,演奏水平广受认可;上世纪80年代结婚后来到青岛,当时流行的家具价格不菲,因经济条件所限,于是自己动手从自制所有木工工具开始,陆陆续续“自导自演”打造出了全套家具,当朋友们见识过那风格各异的“杰作”后,无不为之惊叹折服。

随心而作,一鸣惊人

1977年,紧闭11年的高考大门终于敞开了。当年全国有570万学子奔赴高考考场,高校录取新生27.3万,录取比29:1。侯教授所在的乡镇一百多人应考,而他那一届70多名高中生,由于“开门办学”的缘故,只有他一人参加,竟成为当年乡里唯一被录取的本科生。高考彻底改变了侯教授的人生轨迹。

1982年,侯教授大学毕业被分配到德州石油钻井研究所,从事科技信息和研究工作。3年后,调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从事科研、信息管理和编辑工作。科学研究任务虽然繁重,但并未影响侯教授的“玩兴”。一次偶然机会,爱好篆刻的同事送了几方章料一把刻刀,从而点燃了侯教授对篆刻的兴趣。他去买来一本陈寿荣编著的《怎样刻印章》一书,业余时间,写写刻刻就成了侯教授最好的“娱乐项目”。

1989年,青岛市首届露天书画大奖赛,侯教授在朋友的鼓励下参加了比赛,治印“前程似锦”等两方印作竟意外获得二等奖。“一下子给了我很大的信心。”侯教授至今回忆起来仍开心不已。

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地矿部系统陆续开展多项书法篆刻作品展,如中央16部委书法联展、30部委书法联展、改革开放20年成就书画大展等,侯教授的作品入选了所有这些展项,以至30部委联展地矿部只一人入选也非他莫属,并且作品多次亮相中国美术馆。

后来在朋友建议下,侯教授再次抱着“玩儿票”的心态,参加了1995年的全国第六届中青年书法篆刻作品展,没想到成为当年青岛篆刻唯一入选作者。此后,他的作品又陆续入选山东省篆刻艺术作品展、山东省书法篆刻展、西泠印社国际书法篆刻作品展、全国篆刻艺术作品展、全国楹联书法篆刻大展、全国首届篆书展等,并且首届篆书展也是青岛市区唯一入选作者。渐渐的,侯教授在青岛书画界的名声日隆,许多书画家以能求得一方侯教授的印章而心喜。岛城著名画家牛锡珠先生曾诚恳地说:“过去书画家喜欢岛城篆刻名家苏白的印,而现在则多喜用贵卿的印。”

刀耕石田,师古不泥

有人说,篆刻的过程就是给石材注入灵魂。优秀的篆刻者以刀为笔,把石当纸,能让一块顽石焕发夺目光彩,一刀刀落下,或粗犷或娟秀,或厚重或纤细,幻化出艺术之美。

侯教授治印,印如其人。他能深人传统,守正出新,刀随心运,意出本真,给人以真性畅怀,抒情达意的艺术感受。著名画家李方永评价侯教授的印“既尊重传统,又独具面貌……承古而不泥古,求新而不逾矩,度的把握恰到好处”。而在著名画家刘星眼中,侯教授治印善于运用虚实关系,常常能以奇制胜。侯教授的书法也同篆刻一样,广泛汲取传统,大胆破“旧”创新,正像著名书画家蓝立克所说:“贵卿的书法流畅而不飘腻,古貌而不滞涩,苍劲而不笨拙,老到而不呆滞,和谐而不死板。”

一件优秀的艺术作品,往往都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让人回味无穷,长久难忘。画家牛锡珠撰文回忆,1992年夏天在青岛市文化宫的宣传窗中看到一件颇具古韵新风、意趣天然的篆刻作品,在打动他的同时,连同作者侯贵卿这个名字也深刻在了脑海里。光阴荏苒,转眼到了2002年,在一次美术展上,书法家姜言夫向其介绍侯教授,当听到“侯贵卿”三个字时,“如同电流般接通了我十年前的记忆”,牛锡珠感慨道。当时他脱口而出:“花逢知己香始久,久仰了老弟!”从此和侯教授成了挚友。

侯教授曾对朋友说:“对于一个从农村进城的孩子而言,学书法是件非常奢侈的事情。经济条件有限,拜师又无门……”所以,工作之余自习书法篆刻全凭兴趣和毅力,这种风雅之事最初只想随便玩玩而已,不想却成了侯教授最热衷、最动情的“事业”。

前不久侯教授从俯身奋斗了半辈子的科研岗位上退休了,但他退而不休,身为山东省书法家协会会员、青岛书画家协会副主席兼篆刻院院长、青岛写意中国画院副院长兼篆刻院院长的他,又组织成立了青岛当代篆刻院,团结了一批热衷于篆刻艺术的书画篆刻家。如今,这位“业余爱好者”依旧以孺子牛的劲头,秉持一颗自然之心,刀耕石田,默默收获着自己在艺术之林的累累硕果。

不求完美

不以成败论英雄

大匠无法

方寸海纳

●在大家眼中,侯教授儒雅正直,不计名利,做人做事,踏踏实实,不虚言,精业务。从石油钻井工程到海洋地质,由于专业不对口,他一头扎进新学科领域的学习和研究中,以付出多于常人几倍的努力,取得了可喜成就。自1985年至今,侯教授共主持或参加完成国家级、省部级等各类科研项目10多个,获科技成果奖、论文奖和其他各类荣誉奖等20多项。

●侯教授在书法篆刻上的艺术成就,与他丰厚的知识学养、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密不可分,也同样建立在厚积薄发的基础上,青岛市书协副主席杨乃瑞曾评价:“贵卿乃是废石三千,得功力,抛其旧法,‘脱俗换我’之结果。”故侯教授自命斋号“废石斋”或“费石斋”以自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