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年大会,市南小学校长分享心得体会!

2018-12-18 18:34 半岛网-半岛+阅读 (132123) 扫描到手机

半岛记者 栾英杰

青岛朝城路小学校长 邓晓红:

1978年我8岁,刚上小学二年级,在威海上小学,学校很小,只有几个老师,基本所有老师都包班,音乐课美术课基本没有,体育课往往是在操场上玩,冬天要自己捡木柴,自己生火。1989年我在青岛当了一名小学英语教师,小学教育逐步实现专业化。但学校外在条件改善不大,洋灰地的操场,录音机是全校的贵重物品,有专门的保管橱。

1998年我们开始涨工资了,当教师一下子成了人人羡慕的职业。教室里有了大彩电,学校里有了微机室、语音室,老师开始尝试用PPT课件上课。2008年我成为了校长,班班通已不再稀奇,不会用课件授课的老师已完全不能适应现代化的教学,甚至我们学校开始研发了自己的私有云教学平台,老师使用网络课件利用电子书包进行授课,因材施教,个性化教育初见端倪。2018年,教育开始走向智能化,AI人工智能、VR虚拟现实等技术都走进了课堂,学校课程丰富多彩,教育已从前几年的注重硬件建设走向了深层次的内涵发展。

改革开放四十年,我从一个懵懂的儿童成为了一个在教育领域有深刻体悟的资深教师,从外在教育硬件的与世界同步,到内在追求美好幸福生活的中国梦,深深感受到祖国富强、国泰民安给个人、给教育行业带来的深刻的变化,当一个中国人,很幸福,很自豪!

青岛定陶路小学校长 解育红:

今天收看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实况,结合自己从教30年的经历,对“互联网+教育”环境的变化,真正将学校教育与学生、家庭有效联系起来的纽带,也是有效落实“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承诺的有效手段之一。我校新市民子女占48.7%,他们带着对沿海城市的美好向往来到市南,但是部分学生源于种种家庭原因,家长达成与学校教育的同步存在一定困难,而“互联网+教育”为学校和家庭搭起沟通的桥梁。我校全学科开展课程资源建设,通过互联网与家长手机连接为技术手段,打破教育的时空,将优质资源推送到每个学生家庭。目前学校已经拥有1000多节微课资源,资源涵盖习惯养成、学科教学课后指导、学生才艺展示等多个板块的内容,通过课程资源建设满足学生发展、满足不同家庭对优质资源的需求,充分发挥课程资源建设促进学生主动、个性、可持续发展的作用。丰富的课程资源,创新了教学形式和学习空间,在信息化技术支持下,破解了家校资源如何共享的难题。目前学校教育形成了“发展学生、提高教师、影响家庭”的新教育形态。

市南区第二实验小学校长 毛小园

作为一名70后,我基本上是改革开放的同龄人。在这40年里,从求学开始,除了读书就是教书,没有离开过校园。1988年,我读六年级,教室的炉子,老师手里的油墨滚子,放学以后的互助小组,秋游时不变的中山公园……一直留在记忆中。1998年,我是工作三年的新教师,教室里有了投影仪,素质教育成为国家意志,刚刚进入二十一世纪便迎来了国家第一轮课程改革……2008年,我已经走上管理岗位,这一年全国义务教育不再收取学杂费,百年梦想终于成为现实,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比例在2012首次超过4%。2018年,作为校长,我和老师们一起学习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央第一次专门出台面向教师队伍建设的文件,我们在倍感振奋的同时也深感责任重大。

改革开放40年来,教育的战略地位由“战略重点”到“战略首位”再到“优先发展”,教育的价值取向从社会价值走向人本价值,教育的每一次发展,都是中国改革开放交响乐中不可或缺的音符。身处历史长河中的我们,有幸见证并参与了这份波澜壮阔。我相信,更优质、更公平、更加可持续发展的教育之路,就在我们脚下,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一定会用我们的坚守与奋斗,用我们的理想与信念,致敬我们热爱的教育事业,致敬新时代!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目击号系信息发布平台,半岛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