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扼杀青少年幸福的恶魔——“青春期抑郁症”

2019-01-10 15:07 半岛网-半岛+阅读 (103180) 扫描到手机

半岛记者 王鑫鑫

平时大家听得较多的是抑郁症、产后抑郁症、更年期抑郁症等;然而,很多人忽略了另一个容易患上抑郁症的群体——青少年。青春期抑郁症,顾名思义是结合患病群体命名的抑郁症的一种,主要发病人群集中在12~18岁左右的青少年。此时,孩子正值初高中时期,面临着这个时期所有的动荡、分离、冲突与矛盾。压力、人际关系、家庭关系、负性认知风格等因素与青春期抑郁症的发病密不可分。本期,城阳区人民医院心理咨询师崔孝菊通过几个案例,借此来呼吁广大家长们了解、重视“青春期抑郁症”。

12岁读初一的李同学,最近经常早晨五六点发烧,上午八九点体温就会降下来,为此到各大医院去看过,就是查不出病因,不能上学已经有2个多月了,最后孩子的爷爷在内科医生的提醒下,陪孩子来到城阳区人民医院心理咨询门诊,孩子被诊断为青春期抑郁症。15岁读初三的刘同学,因心情不好已经2个月没去上学。父母不管是给他讲道理,还是打骂都不管用。小刘每天在家里闷闷不乐,不吃饭,也不睡觉,经常哭泣,动辄就说“不想活了”,经诊断为“青春期抑郁症”。20岁大二学生小凤,最近3年每天都闷闷不乐,心烦、紧张、多疑,感觉自己一无是处,前途渺茫。在家人陪伴下来到我院心理门诊就诊,被诊断为“青春期抑郁症”。

这些原本花季的少年,本应朝气蓬勃,为什么会患上“青春期抑郁症”呢?据崔孝菊医生介绍说,青春期是由儿童逐渐发育成为成年人的过渡时期,由于内分泌的改变,学习紧张,神经系统承受的压力大,尤其是在遇到挫折和烦恼的情况下,神经系统的功能很容易失调,所以发生抑郁症的几率也随之增加。“青春期抑郁症”是属于儿童、青少年情绪障碍范畴里面的,以情绪低落为主要症状的一种情绪障碍。

据国内调查儿童青少年各类情绪问题发生率为17.7%,女性多于男性,城市患病率高于农村。发病因素包括遗传易感素质,幼儿期养成的胆怯、敏感、过分依赖的心理特点,家长对儿童过分保护或过分严厉、苛求、粗暴等不当家庭教育方式,儿童患躯体疾病等因素均使青少年儿童容易发生情绪问题。当青少年儿童遇到一些心理应激因素,如初次上幼儿园、转学、受批评、学习负担过重,父母离异等促使发病。

怎样走出“抑郁”的阴影?崔孝菊提醒广大家长,“青春期抑郁”不可怕,父母要正确理解孩子;孩子要学会表达,学会向父母、老师、同学和朋友倾诉;不关注躯体症状,带着症状回到学校,去做自己该做的事情;规范的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尽早诊断规范治疗。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目击号系信息发布平台,半岛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