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揭秘关于骚扰电话、回复TD的这些小猫腻

2019-04-22 07:21 红星新闻阅读 (3069073) 扫描到手机

原标题:关于骚扰电话、回复TD的这些小猫腻 这个专家揭秘了

一次推销银行贷款的骚扰电话背后,那个业务娴熟、应答流畅,甚至有口音、有情绪、有提问、有回答的女推销员,很可能不是真正的“人”与你对话。这个骗局,在上个月放送的“3·15晚会”上才渐为人知。

这不免让人想起几年以前,“3·15晚会”连续数次曝光了与其有些类似的诈骗短信。两者看似相同,但从短信到电话,为何形式一变再变?诈骗与骚扰,两者有何差异?而更为重要的是,当普通人正不堪其扰时,相关机构究竟在做什么?

日前举行的2019西湖论剑网络安全大会,中国联通网络安全团队“风清队”全国专家吴志祥接受红星新闻记者专访,解读了骚扰短信和电话激增的前因后果。

问题一:

网传“短信回复退订即收费”,是真的吗?

这在十几年前更加普遍,属于内容提供商(SP)非法扣费问题,经过集中整治目前此类问题已经彻底得到根治。目前,我们对这种合作类SP,即需要向用户进行收费的,都设置了非常严谨的订购流程,包括二次确认、以及定期推送账单信息等,保证用户的知情权。

网络上曾有对“退订”功能的调侃,有用户也质疑过退订流程可能存在问题。实际上,我们也制定了从运营商层面进行退订的业务流程:如发送“0000”,用户可以退订所有在联通运营商上订购的所有业务。而如果想要单独退订某一项业务,则可通过向需要退订的单项业务商回复“00000”,则可退订该商家的所有业务。

“发送退订退不了反而收费”,这种情况目前基本已经不会发生。那么为何还会有人发送了退订而退不了?

吴志祥解答,退订情况大多分两类:一是曾有过购物场景,然后卖家会为保留客户而持续推送信息;二是大型商场等有注册会员的场景,是维系会员体验的方式。它们的信息通常也会有“回复N退订”的情况,但这并不会反馈到运营商,而是直接以普通信息的形式发送给商家,再由其自行检索界定用户粘性。

问题二:

为什么现在骚扰电话比短信多?

骚扰和诈骗信息背后的团体,一直与有关部门进行相互博弈,但就诈骗信息而言,目前打击力度比前几年更加严厉。更为重要的是,其涉及转账等操作属刑事案件范畴,因此它们也会考虑风险成本。

实际上,2016年“徐玉玉事件”后,运营商已经形成一套较为规范的诈骗信息处理方式,尤其是企业行为,将获得极其严厉的处罚。随后一段时间里,我们注意到诈骗电话逐渐转变为骚扰信息,且更多以个人渠道进行这类行为。

目前我们针对用户的投诉进行分析封停,或为公安机关办案提供举证。但在过程中,我们也遇到了很多问题:譬如,有被投诉方声称自己群发的电话范围都是认识的朋友,或者有购物中心表示只向会员发送信息——一旦封停它们的权限,其还会前来质疑,“难道要我们连生意也没得做”?

因此,我们在更多时候只能承担排查和举证工作,而没有执法权。对于疑似骚扰信息,我们通过行为模式进行分析,如果存在骚扰行为则会对号码进行关停等控制行为,以保障用户体验。

问题三:

谁在清理这些骚扰电话?

目前主要由公安机关、银行和运营商三方组成的防诈骗协调中心进行处理。公安机关负责立案调查,而银行则是推出“24小时内到账”——这项业务存在的意义,是延长了普通人转账的追诉期,当转账后发现受骗,还留有追回钱款的可能。它的效果也是“立竿见影”,至少从公安机关诈骗短信或电话案件的数量上看,在此之后有大幅度减少。

运营商的职责则更加明确:当用户收到短信并进行投诉,会先进行情况审核,譬如是否在某一时间段有可疑的群发或大规模操作,如有问题则进行封号等处理;或是根据后台反馈数据判别是否是真实呼叫。而在常规操作中,我们也进行一些治理,包括打造一套利用算法的过滤系统,设置明显有骚扰含义的关键词并进行屏蔽。

当然,负责信息过滤系统的人员都属于运营商的关键岗位人员,因为其中存在安全性可控的问题。目前能接触到系统维护的岗位均需要上岗资质,每年要进行合规性检测。

目前,工信部也公布了垃圾电话的举报平台:12321。如果用户要是发这种骚扰电话,可以进行投诉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