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情·奋斗者|"不断电"的刘朴明和他的师徒

2019-06-22 17:40 大众日报阅读 (59089) 扫描到手机

□ 本报记者 彭辉 逄春阶

电力工人刘朴明登上了“中国好人榜”,他的硕士徒弟宋海霞,五一前夕也双喜临门:一喜是当了妈妈,二喜是荣获2019年“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称号。近日,在威海市妇幼保健院,只有初中学历的师傅握着硕士徒弟的手,送上祝福。走出医院,刘朴明告诉记者:“我在想我的师傅。”他的眼睛湿润了。

刘朴明,担任国网威海供电公司带电作业班班长26年,“不停电”是他给群众的承诺,为此,“不断电”就成了他的工作常态。他的师傅和徒弟们,同样如此。

除夕夜,一盘放凉的饺子

“我永远忘不了那个除夕夜,忘不了那盘放凉的饺子。”跟记者谈起自己的坚守,刘朴明的思绪回到34年前那个风雪之夜。

1984年,16岁的刘朴明初中毕业,入职威海供电所。1985年除夕,他跟师傅孙吉良值班。热腾腾的饺子刚出锅,电话铃响起来:“我们是孙家疃镇靖子村,全村都停电了,快来看看吧!”刘朴明跟师傅说:“外面下雪了,咱们吃两个饺子再走吧。”师傅却说:“快走!”

靖子村是个渔村,在威海市区北部,隔着一座山,一下雪山路更加崎岖难行。师傅登上三轮车,对刘朴明说:“上坡风大,你靠在我后面。”就这样,师傅的身子替他挡着风雪,一个小时后,俩人终于赶到了靖子村。刘朴明用手电照了师傅一下,不到30岁的师傅,头发胡子全白了,活像个小老头。刘朴明的鼻子一酸,眼泪差点掉下来。此时,靖子村有不少老百姓围在村头的电线杆旁边。师傅一刻也没有耽搁,收拾停当,马上爬上线杆,刘朴明在地上接应,打着手电照明。忙活了半个小时,故障排除。

回到值班室,已快半夜,饺子都凉透了。简单用开水一烫,俩人狼吞虎咽吃起来。师傅说:“咱晚吃一会儿,村民就早亮一会儿。要不,黑灯瞎火,人家的饺子咋下锅?”

师傅前些年过世了,但师傅的“白胡子”一直刻在刘朴明脑海里。有一次,威海夏季罕见的一个高温天,太阳炙烤着大地,刘朴明带着他的徒弟在一处线杆排除故障。经过估算,带电作业至少需要三四个小时,若停电的话,20分钟左右就能完成任务。徒弟建议:“申请停电吧。”刘朴明拒绝了:“今天天气这么热,风扇空调开不了,老人孩子哪能受得了?”

新用户接入,是带电作业班经常的任务。每逢遇到这种任务,刘朴明总是催着大家赶进度:“咱早供一会儿电,厂子就能早开工一会儿。”

朋友圈,一碗“孤独”的面条

刘朴明的妻子纪秀丽很少发微信朋友圈。不过,她生日那天在微信朋友圈里发了一碗面条的照片,图片说明是“这是我的早饭”。

早晨喝碗面条,是最平常的事情,何必发个朋友圈呢?其实她是有意为之。刘朴明平时不爱吃面条,只有家里有人过生日时,他才吃一碗。妻子生日这天,刘朴明走得早,没在家吃早饭,纪秀丽就为自己下了碗面条。“他工作忙,我也不指望他给我买束花,带我出去吃顿饭。看到这个朋友圈,他能说一声生日快乐,甚至是发个微信我也就知足了。”纪秀丽说。可像以往的生日一样,纪秀丽当天还是没收到来自刘朴明的祝福——他根本就没意识到这碗面条的含义所在。

“朴明的电话,好像焊在耳朵上似的。回家进门时就‘嗯啊’地接着,等饭上桌了,他还在‘嗯啊’;饭吃了一半,电话又响了,放下饭碗就走。”纪秀丽说。

纪秀丽最害怕下雨天,一到晚上下雨,神经就格外紧张——因为雷雨天线路更容易出问题,深更半夜刘朴明和他的同事们就要去抢修。“他半夜出去后,我就睡不着了,老担心他。”

刘朴明的老母亲王玉芬今年89岁了。“俺平时也不敢给他打电话,就怕他爬电线杆分心,出什么意外。”王玉芬提起儿子,眼圈就红了。刘朴明兄弟三人,他是老小,又干着这份早出晚归、爬上爬下与电打交道的危险工作,母亲对他格外牵挂。有一天,王玉芬梦到儿子被“电”着了,忍不住给儿子打了个电话,编了个谎:“明儿啊,我今天真难受,怎么感觉快不行了。”当刘朴明急匆匆赶到家,看到母亲好端端坐在那儿,他是又好气又好笑,又愧疚又心酸,一时不知该说什么好。

纪秀丽从没到丈夫工作现场去看过。前段时间,国网威海供电公司组织表彰活动,邀请家属参加,现场播放了刘朴明师徒们的工作场景。当看到他们背着沉重的设备在线杆上攀爬,冬天在野外啃着面包喝着凉水,夏天鞋子里能倒出汗水时,纪秀丽的眼泪夺眶而出。

作业中,一副爱唠叨的“手套”

“手套戴好了吗”“再检查一遍手套”“别用手套碰发热的电线”……在徒弟宋海霞眼里,师傅刘朴明有点“婆婆妈妈”。

“带电作业,绝缘手套是隔绝人体与上万伏高压线的最后一道屏障,真的是人命关天,再怎么强调也不过分。”刘朴明说。

正因懂电,才对电格外恐惧。人体的安全电压是36伏,带电作业却要和上万伏高压电打交道,即便是做好了所有的防备,戴上最先进的绝缘手套,当触碰万伏高压线时,心理那道关口也是难以突破的。

刘朴明初始学历只有初中,而他有三个徒弟是硕士研究生。学历落差很大,但徒弟们对他格外尊重。徒弟邢志斌说:“带电作业,又是跟高压线打交道,我们干的活好比是‘刀尖上舔血’。师傅一干就是几十年,真不容易。”

2017年8月24日,暑热难耐。刘朴明接到一条线路存在风险的警报,到达现场后,发现作业条件与原勘查情况不符,绝缘斗臂车无法停靠。当时正是用电高峰,如不能及时更换发热的线夹,会造成大面积停电。刘朴明当机立断:“实施绝缘平台作业!”相比其他作业方法,绝缘平台作业是一种极其考验技能水平的作业方式。在35℃的室外高温下,穿上重达9斤的防护服,即使站着不动,也是一项严酷的考验,更不用说爬上高空带电作业。徒弟董良俊说:“师傅不让我们上,我只看到在太阳下师傅的手套一闪一闪地在空中晃着……”

宋海霞至今记得自己第一次带电作业的情形。“上去之前,师傅先让我说了一遍操作流程,确认无误之后,陪我一起站到作业车的绝缘斗里。每一个操作步骤,也都是先跟他说一遍,他确认之后再动手。有一段电线发烫,我想直接用手去抓,师傅一把拉住了我,说‘线太热,手套烫坏就危险了’。”宋海霞说,“从此之后,我就种下了印象,手套是保命的,无论如何也不能忽视。”

“师傅为人做事就像他的名字一样,朴实无华,简单透明。有时,我觉得师傅就像是一副手套,平时毫不起眼,关键时刻冲得上去,奉献自己,阻断危险。”宋海霞说,“干什么工作,都需要这种‘手套精神’。”

技高人胆大,技高源于学。通过自修,刘朴明获评高级技师、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高级操作人才。他和他的徒弟们戴着“手套”屡创佳绩,累计完成创新成果66项,其中发明专利9项。国网威海供电公司党委书记、副总经理于忠杰说:“如今,刘朴明牵头成立了‘朴明配电技术创新工作室’,一个人带出了一个富有‘工匠精神’的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