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岁脑瘫小伙创业开起公司 还成立爱心团队

2019-06-27 10:01 齐鲁晚报阅读 (51887) 扫描到手机

薛松创业开了家土特产店,和家人一起归整货架。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见习记者 孙逢辉 摄  

齐鲁晚报讯(见习记者 崔培)五岁才会说话,九岁时才学会走路,直到现在依然说话断断续续,走路一瘸一拐,25岁的济宁市泗水县小伙薛松是个脑瘫患者。然而,他没有向命运低头,靠着自己顽强的拼搏,薛松创立了自己的公司,注册了自己的品牌,并成立爱心团队回馈社会。几天前,他收到了一张遗体捐献卡,他打算自己去世后,把遗体捐出去用于医疗研究。

刚出生就患脑瘫

一家人走上求医路

1994年的11月26日,孕妇楚艳香躺在医院里忍痛生产,丈夫在门外焦急地等待,两个年轻人面对人生的第一次生产有太多的不知所措。最终,由于生产时间太长,孩子长时间脑缺氧,刚出生的宝宝就患上了脑瘫。

从薛松出生的那一刻起,楚艳香和丈夫就开始走上求医路。从泗水到临沂,从济南到郑州,无论走到哪里,楚艳香都把薛松抱在怀里。那时候,不会说话,不会走路的薛松,连头也抬不起来。

母亲想让薛松认识这个世界,走在路上,看见什么东西,她都会讲给薛松听。有一次,母子俩走到家附近的一个大的广告牌前,小薛松就指着广告牌,又指指母亲的嘴巴,楚艳香立刻明白,“他是想让我讲讲这个广告牌的内容,我就跟他说这是个磨面机,能磨出面来做成馒头、水饺、面条……当时我心里特别激动,我觉得这个孩子肯定憨不了。”

这之后,楚艳香更加坚定了给孩子治病的信心。那时候,小薛松已经五岁了。

求医问药之路充满艰辛和无奈。1999年,在外地求医时,楚艳香听当地人说有偏方可以治这种病,就从医托那里花了好几千块钱买来了50斤左右的中药。然而,喝了一段时间丝毫没见好转,却“苦”了小薛松,母亲楚艳香看在眼里,疼在心里。

小学就被父母

送到封闭式学校

通过家人和薛松的共同努力,九岁的他可以断断续续说话了,不过上学成了一个大问题。很多公办的学校不具备相关的条件来接收这个孩子。几经周折,薛松终于进入了一家私立幼儿园。“当时,学校的台阶很矮,但他也只能爬着上去,那他也愿意去上学,积极性很高。”母亲楚艳香说。刚开始,需要母亲或奶奶在幼儿园全程看护,后来薛松就可以自理了。

上小学时,薛松没少受到同学的欺负。有一次课间,同学们故意把他关在外面,急于进教室的薛松就使劲推门,双方推搡中,门猛地一关,上面的玻璃就摔碎了,扎到了薛松的手,顿时鲜血直流。经医院诊断,手指肌腱断裂,至今他手上还有一条长长的疤。时至今日,谈起此事薛松仍不免伤心。那时,母亲告诉他,男孩子不要哭,要自己强大起来,才不会受人欺负。

在当地小学上了一年之后,家人就把他转到临沂的一所学校,“当时也是下了很大的决心,没办法,为了让孩子得到更多的锻炼,我们不得不下狠心。”楚艳香说。在学校,除了老师带领着学生们一起学习、锻炼,平时薛松只能靠自己。学校是封闭式管理,他一两个月才能回家一次,想家的时候也只能忍着。

2005年9月开始,薛松重新走进当地校园,读完了初中,考上了山东省特殊教育职业学院,完成三年学习任务并顺利毕业。当时,薛松的班主任想让他继续考大专,但被拒绝了,薛松不想再花父母的钱,他决定开始找工作。

工作不好找

自己开起土特产店

就业之路同样坎坷,薛松投了不少简历却都石沉大海。四处碰壁后,薛松开始思考自己的出路,一个想法冒出来,“别人不给我工作,我就自己干。”这时,他接到了泗水县残联打来的电话,说可以免费给残疾人提供技能培训。他选择了电子商务方面的培训课程,学到了很多专业知识。

创业初期,薛松从卖土鸡蛋开始,自己骑着三轮车到处走,由于腿脚不灵经常翻车,鸡蛋也都碎了。经过长时间的市场调研和走访,薛松发现泗水的本地特产十分丰富,于是回来和家人商量,开办了一家土特产店铺,主要经营烘烤花生、柳絮粉条、粉皮、手工煎饼和五谷杂粮等。其间,找供货商、洽谈业务、进货送货,都是薛松一个人完成的。

2016年7月,薛松注册了自己的公司,当上了公司总经理,同年12月份,成功注册了品牌“恩典之乡”。如今,店里的土特产,线上线下都可以销售,很多人也在朋友圈里帮他转发相关产品,随着小店名气的不断增大,产品已经销往全国各地。

薛松自强不息的创业精神,给他带来了多项荣誉:泗水县残疾人第七次代表大会代表、泗水首届创业先锋提名奖、泗水县青年科技致富带头人、泗水县十佳残疾人创业之星。这些奖杯和证书就摆在薛松的店里。他说:“这是大家对我的肯定,我也会继续努力,做得更好。”

成立爱心团队

帮扶孤寡老人

在一次下村送货时,薛松看到村里失去双腿的孤寡老人生活非常艰难,严寒冬季没有暖和的棉被,于是就拍了几张照片发到朋友圈。

很多朋友看到后,想给老人购置过冬棉被,大家一拍即合,约定周末一块儿送去。当天,原本计划来四个人,结果一下子来了十几个人。于是,大家商量着能否成立一个爱心公益团队,将爱心持续传递下去。

2018年11月26日,也是薛松24岁生日,爱心团正式成立了,名字叫泗水县方舟之旅爱心团。经过大家推荐,薛松担起了爱心团团长兼理事长的重任。“我们主要的服务对象是残疾人和孤寡老人,不送现金,很多人行动不便,有钱也没法出门买东西。我们会提前走访了解他们需要什么,再买回来送给他们。”薛松说,看到他们就想到小时候的自己,想让更多的人感受到社会的温暖。

为规范管理爱心团,薛松和团队制作了管理制度和工作流程。爱心团还为每一位帮扶对象建立了档案,详细记录了帮扶对象的个人信息、家庭情况以及帮扶的具体内容等。目前,爱心团的费用都源自志愿者的捐款。

截至目前,爱心团队志愿者达到109人,其中登记志愿者40人,残疾人志愿者3人。他们已走访了泗水县20个自然村70个家庭,为64个家庭进行了一对一的对接,为30名符合帮助条件的孤寡老人建立了长期帮扶档案。团队累计行程4320余公里,志愿者志愿累计服务295余人次,累计服务时间1100余小时,发放资金2300余元,物资折合3.4万元。

志愿捐献遗体

用于脑瘫医疗研究

薛松现在说起话来仍有些不利索,但已能像正常人一样工作,他想为这个社会多做一些贡献。为此,他去过医院献血,但因身体原因没有献成。有一次,他在网上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到治疗脑瘫仍属于世界性难题,无法攻克,“当时我就在想,等我去世以后把遗体捐出去,用于脑瘫医疗研究。”薛松说。

“当时,我们是一万个不愿意,本来就没给孩子一个好身体,到走的时候再不完整,这会是我们全家人的遗憾。”母亲难过地说。

家人的强烈反对没能动摇薛松的决心,一天,薛松主动邀请父母一起吃饭,之后在公园里遛弯的时候又提起此事,他跟父母说,“人这一辈子,只要经历了也就没有遗憾了。”他看到医院的脑瘫患儿那么受罪,真想为他们做点什么。遗体捐出去后,能用的器官就捐给那些需要的人,捐不了的器官就用于医学研究,希望医学工作者能早日将脑瘫这一难题攻克。

经过百般劝说,父母终于理解了孩子的心愿。6月17日,薛松收到了他的遗体捐献卡,打开信封的那一刻,一股热泪从他的眼角流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