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上网来|为什么说"坐在一条板凳上 事情就好办了"

2019-08-21 09:39 大众日报·新锐大众阅读 (29333) 扫描到手机

NO.1|壹

昨天,人民日报评论版刊发“声音”文章《坐在一条板凳上,事情就好办了》,这是山东省委书记刘家义日前在济南接访后座谈时的讲话内容。

文章写道:信访工作怎么做?要用心!用真心、诚心去做,用党性、公心去做。把来访群众视为自己的亲人,才能同他们坐在一条板凳上。虽然在问题理解上有些分歧,在法律政策知晓上有些差距,但只要坐在一条板凳上,事情就好办了。

这是一条十分朴素的道理:当他人遭遇急难之事找到你,你会抱有什么样的心态,以一种什么样的姿态来面对、来处置呢?设身处地、趋人之急,搬条凳子坐一起,先给人家一个说理的地方、倾诉的空间。

信访是干嘛的?是各级政府密切联系群众的一种方式,是一种相对比较直接的利益表达形式。人民日报旗下公号侠客岛就曾刊文,信访在制度设置的一开始就包含了“伸冤”的功能,当法律、行政等手段无效时,信访可作为救济制度来化解社会矛盾。换句话说,信访制度就是装载社会问题的“容器”,各种疑难杂症都容易在信访中体现出来。

既然多是“疑难杂症”,就不能保证通过一次信访“药到病除”,但至少我们的党员干部要学会换位思考,学会带着真感情来做事。可以说,如何对待群众的急难事,体现作风,检验党性。群众急难之时,具备同理心,党的威信和形象就能涨分,如果不入心、耍“官威”,就会减分。

为什么有的本应解决的问题上访几年、十几年,就是拖着不解决呢?说穿了,就是对人民群众的冷漠、麻木。

为什么要推动领导干部接访常态化,就是要实打实地为群众解决问题,就算问题一时解决不了,也要让老百姓有说理倾诉的地方,哪怕是一杯热水、一句暖心的话,也是对群众的感情。

党员干部像爱自己父母那样爱老百姓,切实把群众当亲人,把群众关心的事当成自己的事办,这样才能把工作落到实处,才能赢得群众的信任支持。

NO.2|贰

那么,和老百姓打交道,难不难呢?

我们有个任职驻村第一书记的记者,前几天现身说法,讲了个修路的故事。

说是村里要修一条八百米的路,涉及到最头疼的“拆迁”,之前谁都不敢碰,谁也不愿碰,尤其牵扯到一户人家,在村里人眼中简直就是“油盐不进”,多少年来少有人搭理他们。村里要发展,难题总得有人碰,我们这位同事就去了。

在门口等到傍晚,老两口从地里回家,看到“上面”来的第一书记,先是一愣,但还是让到了家里,倒了一大碗白开水,算是待客。同事话不多说,端起大碗喝了个精光,然后才打开话匣子,聊起了邻里家常,说起了过往里短,聊了很久,却并未遇到人们所说的“障碍”。最后人家老两口一句话让人哑然:“就冲你敢来我家,喝我倒的这碗水,这房我拆了!”

你看,我们的老百姓哪有那么不通情理?难的是,我们敢不敢坐在一条板凳上,愿不愿坐在一条板凳上。有些党员干部一听信访,脑袋就大,接待信访的群众,先给人家讲规矩,讲问题的严重性,软的不行就来硬的“吓唬”人,有的把大部分心思和精力都用在截访上,效果可想而知。

但是,你要说它简单,又不尽然。

和群众打交道,是个良心活,要的是实打实、心碰心。血肉联系、鱼水情深,喊在嘴上群众不信,做做样子百姓不认。“实”字当先,讲实际、求实效、办实事,真抓实干,不惜力气,才能做到群众心坎上。

尤须强调的是,大量需要我们尽心力去做的工作,看起来并不那么光鲜,解决起来还很费劲,但都是老百姓最关心、最烦心、最忧心的事,瞄准这些事全力以赴,不图虚名,不做虚功,是我们所必需肩负的政治责任、历史责任和感情责任。

习近平总书记讲,我既定的人生的事情,就是为老百姓多做一些事情,所以每有新的挑战、新的考验,“脑海里翻腾的都是陕北高原上耕牛的父老兄弟的信天游”。这“信天游”的背后是什么?是挥散不去的人民情结,是一心为民的不变底色。

所以说,党员干部都要经常擦拭自己的初心,看一看是不是官当久了,却离老百姓远了;职位越来越高了,却忘了当初为什么出发。从这个意义上讲,“坐在一条板凳上”,既是对党员干部的一项具体要求,也是一种必备品质。否则,不仅感情上说过不去,党性上也过不了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