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潍柴青年科创团队:揭秘打造中国最强芯的幕后故事

2019-09-12 10:12 大众网·海报新闻阅读 (71603) 扫描到手机

大众网·海报新闻济南9月11日讯(记者 程天浩 姜洋 毕胜)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新中国成立70年来,山东始终与时代同步、与祖国同行,经济社会发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9月11日,由山东省委宣传部、省国资委主办的“山东省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网络访谈”,首期专访了打造中国动力最强“芯”的潍柴青年科技创新团队。

潍柴集团(下称“潍柴”)是一家有着73年历史的老国企,经过多年发展,逐渐从偏隅山东潍坊的单一发动机工厂,成长为一家跨领域、跨行业经营,拥有动力系统、智能物流、汽车业务、工程机械、豪华游艇、金融服务六大业务平台的国际化集团。潍柴今天的成绩,离不开“潍柴青年科技创新团队”的不懈努力。这些80后、90后的年轻人,怀着满腔热爱从天南海北汇聚到潍柴,众人拾柴火焰高,他们依靠自身的努力和团队的力量,不断攻克技术难点。11日下午,潍柴三高试验队队长吕文芝,林德液压(中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孙光明,潍柴集团新科技研究院电控技术部副部长、博士王裕鹏做客大众网·海报新闻演播室,分享了“潍柴青年科技创新团队”为了打造“中国芯”攻坚克难、坚持不懈、直至献出生命的奋斗故事。

为了“做世界上最好的发动机”,他们攀上5200米高原历经生死

在2006年吕文芝加入潍柴时,潍柴已经是国内最强的柴油机研发生产企业之一了,强大的事业发展平台吸引了许多像吕文芝一样刚刚走出校园的年轻人。作为发动机研发的最后一环,三高实验是新款发动机能否第一时间占领市场的重要保证。吕文芝介绍说,所谓“三高”,就是高温、高原、高寒等极限环境。为了让三高试验真正具有意义,吕文芝的团队选择每年7、8月份时的新疆吐鲁番地区,最高空气温度能达到50多度;在青藏高原选择了从西宁、格尔木到拉萨的109国道,其中唐古拉山口的最高海拔达到5231米;冬天则去最北端的黑河、漠河,以及内蒙古的海拉尔地区,最低气温能达到零下45℃。

潍柴三高试验队队长吕文芝做客大众网·海报新闻演播室。 

在极端环境下,也会遇到“极限”困难,在冬季的内蒙古海拉尔,气温跌破零下40度,一名队员趴在车底,全身贴地,俯卧在堆积了厚厚白雪的地面上,小心翼翼地布置了十几个传感器后,他尝试摘下手套以加快工作进程,却不小心碰上极度低温的车架子,手上瞬间就被粘掉了一层皮,等回到暖和的环境里,钻心蚀骨的痛感一阵阵袭来。

类似的生死经历对潍柴“三高”实验队全员来说,却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正是依靠着强大的信念,十五年来,平均年龄不足30岁的三高试验队,一次又一次的在最艰难的极限生态条件下采集数据、捕捉问题、排除故障。先后有1000多人参加过这支光荣的队伍,三高试验队在“三高”地区的时间累积超过2000多天,进行了260个发动机品种的试验,采集和标定了几十万组数据,建立了独一无二的发动机数据库。正是基于这些极限试验,潍柴发动机的各项技术指标,已经达到世界一流水平。

为电控事业奋战到最后一刻,他用生命浇灌出最强“中国芯”

“做就要负责,干就要到位”是每一位潍柴人对自己的要求,在追求技术突破、事业发展的过程中,他们克服了许多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甚至有人为此献出了年轻的生命。谈起38岁就因公牺牲的老同事赵中煜,王裕鹏感慨万千,一度哽咽。

潍柴集团新科技研究院电控技术部副部长、博士王裕鹏做客大众网·海报新闻演播室。

在王裕鹏的印象里,赵中煜对电控事业有着近乎痴迷的热爱。自主电控系统是发动机的“大脑”,是让一台车有生命力的核心和关键,被称为“中国芯”。长期以来,自主电控系统一直被国外垄断,是国家急需突破的一大难题。二人曾并肩奋战过很长一段时间,王裕鹏至今还记得赵中煜说过的话:“科技竞争就像短道速滑,我们在加速,人家也在加速,最后要看谁速度更快、谁的速度更持续。”赵中煜常说,早一分钟突破,就能够早一点为民族动力装上“中国芯”。也正因为这样的责任感,赵中煜和电控所的同事几乎把所有的精力,都倾注在了研发事业上。

努力终有回报,2012年5月,潍柴自主电控系统正式发布,这是我国首款自主研发的高压共轨电控系统,打破了国外一直以来的技术封锁,真正有了属于自己的“中国芯”。但赵中煜的身体却在高强度的忘我工作中日渐衰弱,需要住院手术。在等待去北京手术的日子里,他还是时刻惦记着工作。有一次,电控所同事开会讨论一个技术难题,他拖着虚弱的身体执意要参加讨论。谁也没有想到,这个战胜过无数技术难题的年轻汉子,最终没能挺过来——2017年4月16日,赵中煜因病去世,永远离开了他深爱的家人和同事,离开了他倾注无数心血的工作岗位。

破解中国液压“锁喉之痛”,他让德国人对中国理念称赞不已

像赵中煜一样为了工作呕心沥血、奋战到生命最后一刻的潍柴人还有很多,潍柴林德液压的工程师杨国玺就是其中一个。“每次见到他,他都是一路小跑,吃饭的时候,一手拿着卷饼,另一只手还握着鼠标”,有同事这样回忆杨国玺生前在潍柴工作的拼劲儿。

一直与杨国玺在一个团队共事的孙光明说,长期以来,中国的高端液压件依赖进口,液压技术是中国装备制造业的瓶颈,被业内称为“锁喉之痛”。国外供货商的一次打压或限购,就会使国内企业陷入半停产状态。2012年,潍柴并购了全球高端液压技术领导者——林德液压。为推动高端液压技术在中国的落地,潍柴选拔了七名优秀的年轻工程师到德国去学习交流,杨国玺正是其中成绩最突出的一员。

潍柴林德液压(中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孙光明做客大众网·海报新闻演播室。

到达德国后,迎接杨国玺他们的却是德方的“冷漠”。有时候双方交流一个技术问题,德国工程师总是礼貌地说听不懂,能不能再说一遍?其实是一种对中国工作人员的不认同。

功夫不负有心人,类似的情况随着中国工程师们的努力,变得越来越少。杨国玺曾主动率领团队与德方协商,根据不同产品的特点,整理出上百种模型,花费3个多月时间建立起三维模型库,使得原本需要几个星期才能完成的匹配工作缩短到了2个小时。不断地努力,最终换来了德方对中国理念的认同和赞许。

好不容易看见了胜利的曙光,杨国玺的身体却出现了异常,发烧的次数越来越多。发烧到39度,他还坚持到客户那里去解决问题。在家人和同事们的极力劝说下,他才去医院检查,但没想到这一去竟是永别。2019年6月9日,杨国玺因突发疾病不幸去世,年仅32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