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路公交线见证青岛北部工业区转型升级之路

2019-10-09 07:53 青岛晚报阅读 (25481) 扫描到手机

一个人、一辆车、一条线,这样的状况,在29路持续了13年。 9月最后一天,这条市区的“特例”公交延伸长度增加车辆。从1981年开线以来,29路线见证了岛城北部工业区的变迁,从工厂集聚时工人扎堆上下班的挤不上车,到后来老工厂搬迁后每天只有十几名固定乘客,再到工厂原址上建起了居民小区,为方便市民出行而延伸线路,29路线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市工业的转型升级之路。

跟访 车厢只拉了五名乘客

  9月29日早上5时30分,天已经大亮,马路上的车和人开始渐渐多起来。在沧口公园始发站,记者登上了战英驾驶的29路车。

  发车前,战英从仪表盘上拿出一个小本子看了一下,上面记录着常坐车的几名乘客情况。因为客流稀少,乘坐该趟线路的乘客几乎都是固定人群,战英也因此和他们成了熟人。

  公交车从起点站沧口公园车站正点发车,一路上正如战英所说,有几名乘客“如约”登上了29路车。半个小时后,车到达了总站,而一路上,车厢里人最多的时候也只有5人。这样的情况,对战英来说已经是平常。从去年开始,每逢节假日,这条线路有个“特例”,可以停车休息。

  29路线并不是全天运行,基本上是每天早上5时30分到8时30分上班时间往返三圈,下午4时30分到晚上8时30分的下班时间再往返三圈。而其他公交线,一年365天,不论刮风下雨,每天都要准点发出。

回忆 最火爆时挤不上车

  公交李沧公司副总经理范希波表示,29路公交车于1981年6月4日开线,当时配备了5辆“大通道”公交车,从沧口公园发往石家宋戈庄,虽然单程只有7.15公里,但经过的全是老沧口工业区的皮革厂、水泥厂、碱厂、钢厂等。“上世纪八十年代,是老沧口工业最红火的时期,这里也曾经是青岛人收入最高的地方,每当上下班高峰点,车站密密麻麻全是等公交车的工人,每辆公交车都拉得满满当当。 ”范希波告诉记者,有时为了坐上公交车,乘客都会与驾驶员套近乎,然后从驾驶室上车,29路线的5辆公交车和10名驾驶员每天忙得连轴转,当时这是路队效益最好的一条线路。

  当年,乘坐29路公交车有时挤都挤不上车,路队也会派工作人员在站点帮忙维持秩序,有时从身后推着乘客上车。 “就和现在有些地方早晚高峰坐地铁似的,只要能挤上车就行,根本不会考虑舒适不舒适。 ”

现状 老厂搬走后线路变冷

  变化出现在2000年以后。随着我市实施腾笼换鸟政策,大企业相继搬迁出市区,29路车也变得冷清了,客流量锐减。

  2004年3月全线调整为2部车,9月调整为1部,由2名驾驶员轮班运行。从2006年11月开始,就只剩下1辆车、1名司机了。战英的记录本,就是为了在其休假或者生病时,用来提醒替班司机不要落了人。 “要是这些人坐不上29路公交车,可能要等上一两个小时,或者步行两三站才能找到其他公交车。 ”

  顺着29路车沿线探访时记者发现,随着企业搬迁,昔日曾经红火的工厂大多都已只剩下看门人了。红星化工厂老厂址,如今已成了创业产业园,钢厂和碱厂停产后,只剩下看门人负责维护厂内资产。

  “有那么一段时间,这条公交线成了附近工厂看门人的通勤线,因为只有一辆车,发车间隔大,市民很少愿意等。”范希波说。

变化 增加长度延伸线路

  为解决星河湾周边公交覆盖盲区,进一步方便星河湾小区居民出行,优化公交线网,从9月30日开始,29路线由沧口公园至贵定路调整为沧口公园至青岛求实学院。线路长度增加了,配车数也由此前的1部增加到了5部。

  “再也不是我一个人独享了。 ”面对变化,战英笑着说。

  公交李沧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邓立仑告诉记者,作为全市少有的一条工业线,29路见证了李沧北部工业区的繁荣变迁,随着我市新旧动能转换动作的不断加快,工厂纷纷外迁,原厂址正逐渐变身为居民小区、创意产业园。 29路紧随新旧动能转换的脚步,适时外延线路,以更好发挥公交为民服务的功能。

  “随着老厂区搬迁后原厂址的陆续启用,29路的客流量会日益增长。”邓立仑告诉记者,老沧口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青岛工业时代的一个“缩影”。从国庆长假期间的客流数据来看,线路给小区居民出行增添了不少便利,目前客流量正在稳步上升。下一步,他们将根据该线路情况,适时增加车辆。

  青岛晚报/掌上青岛/青网 记者 徐美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