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山东|引入“科技合伙人” 这座四线城市探路数字经济

2019-11-11 17:45 科技日报阅读 (11497) 扫描到手机

“调查显示,近半数的优秀山东省滨州市年轻人选择在外地就业。年轻人向往最有活力的地方,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催生了新经济,造就了干事创业的大舞台。创新驱动发展,滨州的创新之路在哪里?”山东省滨州市委书记佘春明发出的“创新之问”让人振聋发聩,如何破解?

11月1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滨州经开区党委副书记王广忠找到了“钥匙”:“对当前的滨州来说,科技是最大的期待,我们也最希望科技为产业赋能。”他眼中的“科技”是位于滨州经开区的京东黄河三角洲云计算大数据中心(下称大数据中心)和京东(滨州)数字经济产业园。而引入这把“钥匙”的考虑是:将前者在云计算、大数据的技术优势与滨州特色产业资源优势有机结合,让“科技合伙人”为产业赋能,打造地方特色产业发展新模式。

城市要转型,必须激活这些沉睡的资源

地处山东北部的滨州,长期以来形成了以高端铝、新型化工、粮食加工、家纺纺织、畜牧水产为代表的五大千亿级优势产业集群,在经济新常态下这所城市苦苦探索着传统产业集群转型的路子,而“构建以数据为关键要素的数字经济”成为他们的首选。在滨州市大数据局副局长戴福军看来,数据成为该市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因素,“用数据说话、用数据决策、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创新”。

在工程领域,挂篮是悬臂施工中的主要设备,每年都需要上千万吨的供给,企业多以“买卖”为主,但山东博远重工公司通过大数据分析,独辟蹊径,实现了企业与市场的“双赢”。

该企业负责人褚兴民介绍,之前挂篮的设计都是根据桥高桥宽、地形等因素,一对一量身定制,每次只能用一次,用完后就当作废铁处理。如何才能让挂篮重复利用?褚兴民和同事们打破了常规,通过大数据分析找到了新模式,像乐高积木一样进行插接“挂篮”。与原先整体焊接相比,“挂篮”模块拼接对产品精度提高了10倍,间隙控制到1毫米。对客户来说,原先购买挂篮需七八千块钱一吨,现在租赁“乐高挂篮”仅需四五千元就够了;对褚兴民来说,一个标准化的模块可以重复利用8—9次,而每生产1万吨标准化的物资和设备,相当于少排放7.2万—19.8万吨的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

用数据为企业赋予能力,博远的实践是很好的例子,也代表着滨州企业转型的方向——“数据变现”正成为他们的集体自觉行为。

“数据是一种资源,城市要转型,必须要激活这些沉睡的资源。”青岛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易宪容对滨州产业有着长期的观察。他介绍,我们需要新技术去配置这些资源,使得旧产业拥有加工、分析、运用这些数据的能力。他认为,对滨州来说,当务之急是搭建一个公共平台。

位于滨州经开区的大数据中心将要承担起这一使命——改变传统模式,为当地产业发现需求、创造需求。

在将自主研发的2000多项地毯产品销到20多个国家和地区之后,创业者崔旗需要新的平台寻求突破。大数据中心的介入,使得崔旗和同事们得以通过数据的学习效应,他们不断来改进产品和服务。比如他们基于大数据的“用户画像”,提供订制化的产品,并根据其消费者能力和价格敏感度设定个性化的价格。

崔旗坦言,“从批量化到个性化,我们尝到了数字经济的甜头。”

一个平台对接供需,配置资源改变现实

大数据中心将不仅仅要服务于千千万万类似于崔旗一样的创业者,还承担起滨州乃至黄河三角洲地区内容分发网络业务、AR/VR渲染业务、大数据分析业务、城市云计算平台同城灾备中心业务、大型企业服务器托管等服务。

当然,对这所城市的决策者来说,大数据中心的引入有着更长久的打算。

在易宪容看来,数字经济的特征之一是平台经济。一个平台对接起供需,配置了资源。而大数据平台实现了个性化制造,由此创造了经济发展的新动力。褚兴民、崔旗等创业者,无一不借助平台的资本、客户、数据积累,逐步在线下深度开发。

滨州市近两年GDP增速较慢,这意味着偏重的传统动力结构急需改变,在这背后,是一批传统企业并未将互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入肌体。而时下,国内一批明星企业、小巨头企业在数字经济的蓝海中享尽红利,大批技术、人才和资本的聚集,催生出一个个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

正是意识到这一点,滨州市决策者毅然引入“科技合伙人”,搭上了时代的高速列车。在探路“数字经济”的道路上,滨州能跑多快?我们拭目以待。(科技日报记者 王延斌)

(稿件原载于2019年11月7日《科技日报》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