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引领,城市内生动力澎湃激昂

2020-01-05 09:14 青岛日报阅读 (32483) 扫描到手机

青岛营造科技创新良好生态,将科研优势不断转化为产业优势,高新产值占比达到52.39%

创新引领,城市内生动力澎湃激昂 

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外景。

□青岛日报/青岛观/青报网首席记者 王 娉

刚刚公布的中国十大科技成果当中,今年入列青岛的全球最大静音科考船“东方红3”赫然在列;刚刚落幕的全球独角兽企业500强大会上,青岛有6家企业上榜……

聚四海之气,借八方之力。在青岛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从未停止对创新的求索。

2019年,国家战略叠加,让这座青春之岛站上了开放发展的新风口。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办好一次会,搞活一座城”的重要指示,青岛营造科技创新的良好生态,人才、资本、科技、孵化等全链条耦合,科研优势不断转化为产业优势,科技创新成为城市发展最强劲的内生动力。在青岛如“热带雨林”一般的创新创业立体生态中,青岛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达到52.39%,创新活力与创造潜能全面迸发。

深耕蓝色疆域,180个涉海重点项目总投资4434亿元

12月17日,市海洋发展局牵手深圳前海创投孵化器,举办了一场“人气”颇高的涉海企业+科技+金融路演对接会,近百家涉海企业参加路演对接,现场征集企业金融需求72.5亿元。“越是深度科技领域,越需要创投。”前海创投总裁余登魁对青岛的海洋经济情有独钟,前海创投携手天奇投资公司在即墨设立的总规模10亿元的前沿科技基金,将落地包括海洋在内的四大产业项目,未来3至5年或将产生30亿元的产值。

今年以来,这样的“画面”频频闪现,全市举办金融助推海洋攻势项目对接会,已累计发布金融需求184亿元。用资本的力量推动科技创新、人才集聚,青岛的首个发力点,就是经略海洋。

海洋是青岛的突出优势和特色所在,我们拥有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国家深海基地等一大批“国字号”海洋科研机构,聚集了全国近30%的涉海院士、近1/3的部级以上涉海高端研发平台,拥有中国北方最大的港口……今年以来发起的海洋攻势,就是要把这些传统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致力于从海洋创新的策源地进阶成为现代科技和新兴产业的“新战场”。

为精准分析谋划海洋发展战略,青岛在全国率先开展海洋及相关产业统计调查试点、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研究,重新认定全市涉海单位近3万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近2000家。全市梳理出海洋生物制品、海洋医药、海洋装备制造、海洋电子信息、海水综合利用、现代海洋渔业等6大产业集群,成立产业联盟,整合聚链发展,总投资4434亿元的180个涉海重点建设项目正在稳步推进。据统计,今年前三季度,全市海洋领域新签约项目62个,总投资约1208亿元,海洋产业投资额增长31%,高于全市投资增速15.7个百分点。这些全力推进的大项目中,34个新签约项目已注册,9个新签约项目已开工。

聚力搭建海洋优势产业链条,对外深化海洋合作交流,青岛在蓝色疆域的辛勤耕耘,收获颇丰:在青岛获得的2018年度国家科技奖当中,6个主持完成的项目中有4项是海洋领域成果,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主任吴立新领衔的“大洋能量传递过程、机制及其气候效应”,是我省首次在海洋领域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由中国海油自主设计建造的超大型“海上浮式生产储卸油装置”P70船在青岛成功交付巴西业主,创造了我国世界级“海上油气处理厂”交付的新速度;山东港口青岛港跻身全球港口集装箱2000万“俱乐部”,年吞吐量突破6亿吨;我市全年完成海洋技术交易670项,技术合同成交额20.99亿元,同比增长15.52%……

科技赋能产业,推动实施1000亿、5000亿产业集群培育计划

自12月29日开始,由青岛日报与青岛市科技信息研究院共同发起的“2019年度青岛十大科技事件”评选活动在网上持续受到关注,不断升温发酵。

发起科技引领城建设攻势、召开全球创投风投大会、设立科创母基金、“东方红3”等重量级科考船入列、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试验样车下线、海尔生物医疗登陆科创板上市……这些“大事件”记录的是青岛在2019年的成长印记,每一个都闪烁着科技创新在新旧动能转换中的强力支撑。

一个城市,经济体量再大,没有科技引领,也成不了一流城市。

青岛的科技引领,体现在深度参与国家创新发展当中。刚刚公布的2019中国十大科技成果,青岛的身影隐隐其中。除了“东方红3”入列,嫦娥四号登月、长征十一号火箭发射等入选项目中也有青岛的奉献,中电科22所、中电科41所、青岛杰瑞公司、海丽雅集团、青岛智腾公司等单位分别在设备保障、提供电子元器件、提供海上北斗应用、负责轨道测控等方面大展身手。

青岛的科技引领,体现在多层次多样化平台向更大市场空间谋求乘数效应中。今年以来,青岛与华为、启迪控股、创业黑马、商汤科技、华夏基石、恒大、新希望等大企业合作打造科技创新、产业发展的重要平台,吸引带动了一批资源要素在青岛集聚。其中,青岛与启迪控股的合作,在短短半年多时间里,签约项目87个,注册公司29家,注册资金19亿元,效率之高令人咋舌。12月28日,华夏基石(中国)企业总部基地落户青岛,7家头部企业签署入驻协议。“哪里有大发展,哪里有大未来,我们就到哪里去。”创业黑马集团董事长牛文文的感慨,代表了多数来青创新创业者的心声。

青岛的科技引领,体现在创新主体的蓬勃兴盛上。今年以来,我市启动高企上市培育计划,建立高企上市培育库,成立高企上市服务联盟,全市高企总数有望突破3600家,上市高企总数已达24家,其中海尔生物医疗公司是我市首家登陆科创板的上市高企。有数据显示,全市4252家科技企业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117亿元,户数和金额分别同比增长83%和98%,企业创新活力涌动。代表着城市创新活力、发展模式、未来前景的独角兽企业,是青岛今年最大的亮点。除了榜单上的杰华生物、日日顺物流、伟东云、聚好看、少海汇和中加特之外,刚刚被估值78亿元的特锐德已经被业界认定为新能源产业中的“大块头”独角兽。青岛的这片独角兽的“热带雨林”,郁郁葱葱。

青岛的科技引领,体现在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中。今年我市有几家高科技企业发展非常迅速,例如市北区的百洋集团,销售增长32%;同样是市北区的檬豆科技,增长50%;西海岸的中加特,增长100%;莱西的几家电商,更是百分之几百的增长。高技术企业的壮大必然推动高新技术产业的兴盛。前三季度我市规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产值比重达到52.39%,高新技术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占工业投资比重达到45.5%,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同比增长4.02%。随着独角兽、瞪羚、隐形冠军等创新企业的崛起,带动形成更多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青岛正在酝酿的1000亿、5000亿产业集群培育计划,正在一步步走进现实。

改革刀刃向内,创新要素实现流程再造优化组合

向创新要动力,必须以改革破除阻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形成有利于创新创业的良好环境生态。

“今天企业最看重的不再是某项优惠、一点补贴,而是整个环境,是城市管理者的发展理念和对产业的深刻理解。”记者在采访中,不止一次听到企业家表达这样的观点。

今天的青岛,是中国推动更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宣示地,站在了中国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最前沿,目标是打造长江以北地区国家科技创新的重要支点,成为中国北方新的经济增长极,为整个北方乃至更大区域高质量发展赋能。这不仅体现了青岛对区域协调发展的使命和担当,更展示了青岛抢抓机遇、乘势而上、顺势而为、聚势而强的新作为和新气象。今年以来,青岛持续深化科技领域“放管服”,不断推动流程再造、制度创新、服务提升,通过改革手段,着力打通制约科技创新的痛点、堵点,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让全世界的人才、技术、资本等优质资源要素在青岛交汇、互动、融合,实现优化组合,产生乘数效应。

市科技局拿起改革利剑,砍掉了160多个以论文、专利为验收成果的小项目,改变了过去科技资源配置“撒芝麻盐”的情况,聚焦全市科技创新重点产业,实现科技赋能产业;简化办事流程,实现了技术合同认定登记等流程的办理时限全国同类城市最短;改革项目评审和立项机制,在项目遴选立项时进一步加大企业界、基金界、咨询专家的参与度和话语权,推动重大产业项目落地形成合力。

自上而下、刀刃向内的改革带来了全市创新生态的大变脸。700万元科技专项资金用于平度、莱西新生儿的先天残疾和聋哑基因筛查,与突破平度莱西攻势、乡村振兴攻势等形成协同作战,实现科技惠民。设立每个500万元的重点研发专项,向有成果转化和良好产业化前景的大企业、大项目倾斜,明确引导创新发展方向。首期规模120亿元的科创母基金重点支持成果转化及高端科技产业化项目培育,已经选定了2020年1月将投出的第一批项目。累计引进8个高层次人才团队先后落地,引领微电子、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发展。今天的青岛,在海尔、海信、青啤等让青岛人引以为豪的“五朵金花”之外,正在孕育更多100亿、500亿、1000亿销售规模的行业领军企业。

科技引领,赋予这座城市以崭新的活力和澎湃的动力。我们可以想见,未来的青岛,必将昂扬奋进,高举创新引擎,描绘阔步向前、逐梦海天的美丽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