盼望着,盼望着,立春马上来到,春节也即将来临,又是一年新春至!一年之计在于春,在这个朝气蓬勃的新时代里,半岛网记者将拿起笔、背起相机、扛起摄像机,踏着春的脚步,走城镇,访民生,入乡村,问民情,...
新春走基层|三代人做豆腐近百年,今年要实现开豆腐店的愿望
豆腐,“都福”,寓意美好。在潍坊部分地区,有春节、财神节吃豆腐的习俗。距离春节越来越近,潍城区望留街道山后傅家村的傅树贵又开始忙了。从爷爷那一辈人开始,傅树贵家就做豆腐,距今已约百年。做豆腐,养活了傅家四代人。经历了许多年贫苦的日子,如今生活富足了,55岁的傅树贵却怎么也放不下这门手艺。他说,他觉得还可以再奋斗一下,让日子过得更好一些。
认真做豆腐,坚持了近百年
早上,傅树贵家的屋檐上,又冒出了股股热气。屋内,傅树贵紧盯着煮豆浆的大锅,翻了翻锅底炉子里的碳。炉火顿时旺了几分,锅内热气蒸腾,豆浆快要煮熟了。
“昨天下午3点左右,就得用凉水把豆子泡上,到今天早上7点多,才能开始磨豆浆。”傅树贵说起做豆腐,从来不介意分享自己的“祖传配方”。他说,他家豆腐用的豆子,必须是来自东北的。冬天必须用冷水泡上15个小时以上,夏天也至少要7个小时。这样泡出来的豆子磨豆浆才会香。
傅树贵所指的“豆浆机”,是煮锅边、铁架高台上的一台约1米高的碾磨机。机器上有一个开口,可以通过连接管子,让豆浆依靠重力直接送入煮锅。
豆浆很快煮沸。傅树贵搬出一个约1米高的大铁皮桶放在煮锅附近,拧开了煮锅下方的一个“水龙头”。锅内豆浆因重力作用快速流入桶中,很快装满了铁皮桶。夹杂着香味的热气很快弥漫了整间屋子。
“用这口锅煮豆浆,最多可一次性做150公斤左右的豆腐。我今天做得少,这些豆浆,可以做三包豆腐。每包豆腐重约35公斤。”傅树贵说着,拿出一碗卤水,和一柄木制搅拌棒,放卤水的同时不停搅拌豆浆。他说,点卤水是最考验经验和技巧的步骤,点少了豆腐太嫩容易散,点多了豆腐太老口感差。点卤后放置了约20分钟,豆浆变成了豆花。傅树贵熟练地从豆花表面揭出了一张豆油皮。
豆花做成后,就可以做豆腐了。在上方有“千斤顶”的豆腐压制机操作台上,傅树贵用竹制和木制的板子围城三个长方形的盒子,内部铺上油布,再将豆花分别倒入三个盒子中。裹好油布、盖上盖板、启动压制机,豆花里的水份立刻被挤压了出来。“就这么挤压大约半个小时,豆腐就做成了。”他说,步骤简单,但细节上绝不能偷工减料,否则就做不出喷香的豆腐。
“做豆腐的本事,我知道的,是从我爷爷那辈传下来的。时间再往前家里是否还有人做豆腐,我就不清楚了。”傅树贵说,村里的老人们能记起的,也是他爷爷那一辈开始,山后傅家村的村民们开始做起了豆腐,就这样不知不觉,已过约百年光景。傅树贵说着,脸上露出自豪的表情。他说,如今他做豆腐的这间屋子,是为了保证卫生,后来重新翻盖的。但就在几乎同样的位置上,当年的老房子也是家里做豆腐的作坊。爷爷、父亲和哥哥都是在这里做豆腐。
传承的不是手艺,是“精气神儿”
“30多年前,应该得有一半村民都会做豆腐吧。”傅树贵说,上世纪八十年代,他与许多山后傅家村的村民们一样,靠着一双手做豆腐养家糊口。那个时候,生活条件不好,好在豆腐的销量不错,利润也相对较高。
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人们的生活条件转好,吃豆腐的人也就少了。山后傅家村很多村民们见到销量太差、利润变薄,纷纷转了行。而傅树贵为了让两个女儿能够上学坚持了下来。“那个时候,我就靠着薄利多销。潍坊很多知名的饭店,还有很多机关单位的食堂、超市,我都给供货。”傅树贵说,他和妻子一个人在家做着豆腐,另一个人就得走街串巷地去送,起早贪黑许多年,才把女儿拉扯大,熬过了最困难的一段时间。
他说,做豆腐确实需要一些经验,但算不得有什么秘方,只要选好材、认真做,都能做得不错。而自己能坚持下来,赢得了很多老客户的青睐,可能最重要原因的是从哥哥那里学来的“精气神儿”。
傅树贵的父亲去世较早。在傅树贵很小的时候,一家近十口人的生计,就压在了大他20岁的大哥身上。由于家庭条件差,傅树贵15岁就开始做豆腐。“那个时候,我们兄妹六个人每天都忙活着做豆腐,由于所有流程全部需要人工生产,效率很低。”他说,如今他自己一个人一个上午的生产量,是那个时候一家人一整天都做不出来的。就这样,大哥愣是带着兄妹们熬了过来。
描述着年少辛苦的生活时,傅树贵仍旧是乐呵呵的。他说,在大哥小时候,家里的日子也过得不容易,但爷爷和父亲都坚持了下来。从长辈那里,傅树贵学会了笑对任何艰难困苦。他觉得,只要肯吃苦耐劳、踏实干活、诚信待人,做事情总是带着那么一股“精气神儿”,日子一定会一天天变好的。
生活富足了,却仍不想停下来
如今,整个山后傅家村仅剩下6户人家还做豆腐,但“傅家豆腐”已远近闻名。豆腐,谐音“都福”,寓意美好,因此潍坊部分地区的居民,在每年财神节和春节都要吃豆腐。快到春节了,傅树贵也开始准备加大生产量。
“临近年三十时,一天要卖20多包豆腐。”他笑着说,撑过了最苦的一段时间,日子就越过越红火。近些年来,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好,对生活品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反而豆腐又好卖了。加上利用机械生产,产量和利润也提高了不少。前些年,他家的豆腐订单越来越多,他不得不把很多客户转给了同村的乡亲。“我自己一个人到望留街道的市场上去卖,也能卖得很好。”
说到这里,傅树贵也有了一些感慨。豆腐养活了他一家四代人,也让他的两个女儿考上了大学。大女儿曾经去美国实习,小女儿也在海南工作过。如今孩子们都回到了潍坊,却没有想要继承这门手艺继续做豆腐。“我也没强求过,毕竟她们都受过更好的教育,做豆腐都用不上,不能白学了。”他说。
年轻时辛苦劳作,已经55岁的傅树贵身体也落下了一些“老毛病”。女儿们常常劝说他辛苦了几十年,就不要再干了,但他总是放不下。女儿们不做豆腐了,他还想多做一天是一天。毕竟,豆腐也寄托着他对哥哥、父亲乃至爷爷的念想。
2020年,傅树贵最大的愿望就是在望留街道找个门头房,开办自己的豆腐店,将一直放在家中的豆腐制作全套工序,搬到路边去,让更多人看到。“这些年积攒下的手艺,还能用上。”他说,他还是不能停下来,总觉得自己还能再奋斗一下,让日子过得更好一些。